樅陽鎮歷史悠久,菜子湖之水流經城南出口達長江,古稱“舒口”,為舒、桐、廬、懷、潛等縣的漕米集散處,是歷史上重要的港口和商埠。漢為樅陽縣治,梁陳為樅陽郡治,南宋末一度為桐城縣治,為桐城四大名鎮(樅、湯、孔、練)之一。鎮文物古跡有漢武射蛟臺、落箭墩;晉樅陽縣令陶侃洗墨池、惜陰亭(運甓亭),宋黃峪讀書處的達觀亭,明清桐城文派先導方以智的還庵和錢田間的北山樓,有三國呂蒙扎寨的幕旗山,元宋陳友諒的“樅陽水寨”等遺址;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太平軍樅陽會議舊址望龍庵和1949年人民解放軍中線渡江指揮部舊址。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射蛟臺、惜陽亭、洗墨池、方學漸墓。舊時“桐城八景”之一的“樅川夜雨”亦在境內。
樅陽的地理位置險要,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。三國時,東吳大將呂蒙建城于下樅陽,以阻魏兵南進;唐代輔公祏起兵反唐于樅陽鎮;南宋李全鎮守幕旗山抗擊金兵;元末陳友諒扎寨于浮山,朱元璋屯兵于城山,二人在樅陽境內多次血戰;明末張獻忠扎“四營”于樅陽鎮,并進軍浮山寨;清代太平軍首領李秀成、陳玉成在樅陽鎮兩次召開了重要會議,對保衛天京、扭轉戰局起了重大作用;抗戰期間,共產黨人在陳湖、水圩一帶創立了桐東抗日根據地,有力地打擊了敵、偽、頑的反動勢力;解放戰爭中,“百萬雄師過大江”,樅陽鎮成為解放軍中線指揮部,縣屬江心洲和沿江各碼頭均成為解放軍的起渡點。
樅陽西鄉喜文,東鄉重武。聞名于世的“桐城派”中就有不少西鄉樅陽文人。樅陽是桐城派的發祥地。明朝之際,樅陽和全國其它地方一樣,出現了民間文化部落,區域文明隨之逐漸形成,各種文化悄然興起,文風日盛。明末清初,方以智的《文章薪火》和錢澄之的《田間文集》中提出的文學理論,以經學之文導啟學派,拯救古文之衰,樹立了桐城文派文章的楷模,世稱方、錢二人是桐城派鼻祖。方苞師事錢澄之,首倡"義法"之說,開創"桐城派"文學主張,奠定了文派的理論基礎。繼之而起的是劉大魁,他的"音節神氣"之說是對方苞"義法"說的繼承和發展,在散文的藝術美方面發揮了自己的見解,成為桐城派的中堅和橋梁。姚鼐,是桐城派代表人物中創作成就最大的作家,他綜合方、劉文學理論,提出"義理、考據、詞章"三者統一的主張,強調"神、理、氣、味"與"格、律、聲、色"相統一的觀點,倡導"陽剛"、"陰柔"之說,肯定了散文風格的多樣性。至此,桐城派古文創作理論已臻于完備,強有力的作家集團得以形成,聲勢浩大的古文運動向全國展開,文章風氣遍及神州,出現了"家家桐城"、"人人方姚"的局面,贏得了"文章甲天下,冠蓋滿京華"的美譽。時至清末,吳汝綸力舉桐城派大旗,并適應新的潮流,奮起改革,開辦新學,將桐城文派注入新的生命與活力,稱得上是桐城派的后起之雄。為了掃除散文發展道路上的障礙,廓清明末文壇頹風,清代一些有識之士,掀起了唐宋古文復興運動。因組織這次運動的方苞、劉大魁、姚鼐等主要人物均是安徽桐城縣東南鄉(今屬樅陽縣)人,并以一個泱泱文派的面目,霸主文壇200余年,世稱桐城派古文運動,簡稱"桐城派"。而東鄉人民更是具有悠久的革命傳統。早在隋朝,李英林起兵于樅陽,聲勢浩大,與隋王朝進行了殊死的戰斗;元末,“大刀王勝”率3000子弟起義于會宮,以響應朱元璋;清初,農民范大、范二扎寨白云巖,豎起了反清大旗;清咸(豐)同(治)年間,樅陽成為太平軍的根據地,樅陽人積極參加太平軍,其中會宮張逸民后來還成為洪秀全的岳丈,兵敗后血染天京;辛亥革命前夕,高甸吳樾的炸彈聲,震驚了京華;民國初年,樅陽鎮革命黨人張品山的槍聲,嚇壞了軍閥倪嗣沖。民國17年,共產黨人章逐明在章家大屋創建了桐城縣第一個中共支部。同年11月,成立了中共桐城區委,下轄15個支部(其中有10個支部在今樅陽縣境)。次年8月,成立了中共桐城縣委,下轄區委3個(其中2個區委、19個支部在樅陽縣境)。這期間,浮山成為安(慶)、桐、樅、廬地區共產黨的活動中心,浮山中學成為秘密交通站,會圣巖吳富之家成為中共縣委機關。民國19年,中共安慶中心縣委在會宮召開了8縣聯席會議后,樅桐地區掀起了武裝斗爭高潮,樅陽人陳雪吾、吳克正、張舜卿等在歐家嶺領導了武裝暴動,成立了皖中紅軍獨立團??谷諔馉幈l以后,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在陳瑤湖一帶開辟了抗日根據地,并成立桐東抗日民主政府。樅陽人民在沿江一帶與日本侵略軍浴血奮戰,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。民國38年3月,中國人民解放軍近20萬人抵達樅陽沿江一帶,樅陽鎮人積極參軍、參戰和支前,為渡江戰役的勝利作出了一定的貢獻。
從土地革命戰爭開始,到新中國誕生,樅陽鎮人為之奮斗了20余年,犧牲了600多名優秀子弟,著名的烈士有童長榮、史偉、史逸、陳石奇、陳雪吾、吳克正、吳鵬武、疏冠中(蘇拓夫)、黃靜寰(黃彬)、張舜卿、朱錦銘等等。他們的英雄業績均已載入中國共產黨的史冊,他們的英名將與世長存!
【行香子搜集整理】
稿件來源: 樅陽在線
|
編輯: 蔣驍飛
|